不同时代的汉字键盘输入技术的主要区别如下表:(表 1)
|
PC 时代 |
后 PC 时代 |
字符集 |
GB2312(6763 汉字) |
GB18030(27484 汉字) |
键盘 |
通用英文键盘(26 键为主) |
数字小键盘(10 键为主) |
用户群 |
PC 用户为主 |
普通手机用户为主 |
关注点 |
盲打,低重码 |
易学,免记忆 |
方案作者 |
汉字研究专家为主 |
软件工程师为主 |
纵观汉字键盘输入法的发展历程,在 PC 时代采用英文键盘的汉字编码方案多达上千种,完成了“从无到有”的转变,并出现了“万码奔腾”的局面。在后 PC 时代,汉字键盘 输入法已从 PC 的英文键盘转向手机的数字键盘,目前手机输入法以国外的方案为主,其原因,并非是在手机用户所关注的“易学性”和“输入效率”方面取得突破,而是由于其外文 输入的优势,适应了国内手机厂商外销的需要,致使中文手机输入法出现了“洋码奔腾”的 局面。鉴于迄今的汉字键盘输入法距离用户要求的差距仍然很大,在后 PC 时代,汉字键盘 输入法将面临“从有到好”的历史性突破。 二、 技术现状与目标
2.1. 拼音输入的四大问题。
■要求具备拼音知识,依赖拼音基础。
■ 对于具备拼音基础的用户,同时还要求发音准确。而由于方言影响和使用者年龄层等因 素,有相当一部分用户群不能达到以上要求。
■ 同音字多,以“Yi (意)”为例,有 153 汉字,“Shi (是)”有 69 个字。即使每页收 容同音字多达 10 个,也需要翻 16 页(Yi)或 7 页(Shi),致使输入效率低下。
■ 必须会读音才会输入,而使用者大多只能读出不到 5 千字的汉字读音,对于现代信息 处理设备采用的 2 万 7 个千汉字(GB18030 字符集),若要输入其中姓名、地名等罕 见汉字,因无法读音,使用拼音输入是难以胜任的。
2.2. 字形部件输入的二大问题:
■ 传统的以部件为基础的输入法,均是将汉字进行拆分,选取了约二百个部件,再归并到 少数键位上(英文键盘约 26 个,数字键盘约 10 个)于是便引出了多数部件对应少数 键位的映射表,需要人为强记,无法满足“易学性”的要求。
■ 限于记忆量,通常部件只选取约 200 个,汉字需多次拆分达四次以上,导致了拆字方 法二义性问题。此类“拆字难”问题是影响部件输入“易学性”的又一大问题。
2.3. 笔画及音形结合输入法的问题:
■ 针对字形部件输入的二大问题,目前字形方案的应对方法是以笔画为基础的字形输入 法,其优点是无须记忆映射表,且由于已拆到汉字最基本的元素—笔画,从而避免了“拆 字难”的问题。如目前被手机采用的笔画输入法。但缺点是依赖笔顺,容易产生错误输 入。另一方面笔画输入造成了按键次数的成倍增加,致使输入效率低,速度慢。如常用 汉字“熟”、“腾”的按键多达 8 键。
■针对笔画输入效率低的问题,产生了“笔画+拼音声母”的音形结合输入法,但又带来了音形多重思维的负担,不利于“易学性”。 |